快报

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9-11-26 我要评论

电影《翠岗红旗》《闪闪的红星》、音乐舞蹈作品《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电视剧《那时花开》、动画片《红游

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

  电影《翠岗红旗》《闪闪的红星》、音乐舞蹈作品《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电视剧《那时花开》、动画片《红游记》等剧照、海报

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

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

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

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

  □ 邵滢 张秀峰

  “红土地”,赣南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生动而富有个性的标识。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共和国的雏形就此诞生,“红都”瑞金享誉全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共和国领袖的足迹遍及赣南大地。33万赣南人民参加红军,60万人支援前线,为了共和国的诞生,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之多。仅兴国县就牺牲了25000多人,平均每一里长征路上就倒下一名兴国籍战士。赣南,在浸染无数革命英烈鲜血、浇灌映山红开遍的同时,也养育成了一块饱蕴红色气质的文化厚土。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生于斯长于斯的赣南文艺工作者,势必会与那段动人心魄的红色革命历史血脉相连,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始终是赣南文艺工作者魂牵梦萦之处,赣南的文艺创作弥漫着浓厚的“红色情怀”与“苏区情结”。

  一

  学界通常以“新时期”来概括和命名“十年动乱”后的文学。赣南文艺的“新时期”正是从“红色写作”开始,迎来春天、走向全国。尽管早在苏区时期,红色歌谣和红色戏剧就已成为赣南大地文艺创作的重要收获;新中国成立后,赣南艺术家更是从来没有停止对脚下这块红土地历史追怀的步伐,然而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十七年”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丰硕成果相比,与脍炙人口的苏区题材作品《翠岗红旗》(1951年)、《红孩子》(1958年)、《闪闪的红星》(1974年)的艺术成就相比,赣南本土创作影响甚微。赣南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大奖,是罗旋198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短篇小说《红线记》。作品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红军长征后,留守赣南的游击队员艰苦而富传奇的生活,荣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来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以及话剧、京剧等。赣南作家从此掀起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高潮,长篇小说《南国烽烟》《梅》、短篇小说《白莲》等有影响力的作品相继推出。

  新时期以来,赣南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不仅在文学上有所突破,在影视剧、舞台剧创作等方面都有所收获。1991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赣南籍作家郭晨创作出《特殊连队》等多部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具有“红土地”情怀的剧作家舒龙则奉献出“苏区经济题材三部曲”(《封锁线上的交易》《贫穷的富翁》《赤都财魁毛泽民》)以及《毛泽东的传说》等电视连续剧。这些剧作均通过中央电视台播放而获得较大反响。革命历史舞台剧《莲妹子》《烽火奇缘》《山歌情》被誉为“红土地上的三朵花”,演出广受好评;其中的《山歌情》——以用山歌激励苏区青年参加革命的“山歌大王”为原型的赣南采茶戏,连续斩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在新时期中国当代文艺大潮影响下,赣南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倡导文艺向“人性”和“审美”的回归,力求突破长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五老峰”现象(老主题、老题材、老故事、老人物、老手法)。艺术家们不再徘徊于历史事件的外部,不再满足于教化功能,而是进入历史进程中具体的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努力汲取乡土写作的滋养,逐步自觉地融入地域和客家民俗风情的精髓与韵味,形成赣南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人性人情追求和地域审美风味上的双重结合,并由此生发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2009年,《山歌情》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复排公演,足以证明赣南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时期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并指引着赣南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从新时期走向新世纪的历程。

  二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