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是今天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核心挑战之一,聚焦这一难题,平安正从传统的‘放贷款’转向‘打造产业生态圈’,并借助科技前沿技术‘重构’传统业务模式。” 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张小璐日前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探索产业金融新未来,平安银行正从金融和科技两个方向坚定前进。
打造“产业生态圈”
张小璐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今天银行业面临的两大核心挑战分别是“资产荒”和“监管严”,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银行眼中传统的“优质资产”变得更加稀缺。
“之所以会出现‘资产荒’,是因为银行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剧变,但传统银行的风险偏好却没有改变。如果我们的风险偏好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那就永远找不到我们眼里的好资产。” 张小璐说。
她认为,找到“好资产”、将资产“变好”是平安银行核心能力的体现。以平安银行服务四川某地区高端柔性面板产业为例,平安银行利用全牌照优势,有效整合银行信贷、险资等各类资金资源,解决了政府面临的融资难题;借助“房产服务”资源,帮助地方政府建设厂房;帮助地方政府搭建智慧政务平台,帮助龙头企业搭建起上下游产业链;利用平安集团在医疗健康方面的资源,帮助当地政府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在平安银行的帮助下,当地政府打造了国内最先进的柔性OLED面板的生产线,月产4.8片,每年可实现高端柔性显示面板约1亿片。
“从传统的‘放贷款’到‘打造产业生态圈’,平安银行的战略转型已经初见成效。” 张小璐表示。
今年以来,平安银行对公业务提出“3+2+1”转型策略,即重点发力三大业务支柱,聚焦两大核心客群,坚守资产质量一条生命线。三大业务支柱即行业银行、交易银行、综合金融;两大核心客群是指战略客群和小微客群。经过前3年的压降,平安银行对公业务目前资产质量已经明显好转,经营效益不断提升。
“从目前的经营指标看,对公业务可以用‘垂直起飞’来形容。平安银行的业务有很多亮点,但缺少一个主轴把优质资源整合起来,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公业务很好地承担了‘发动机’的任务。”张小璐表示。
“重构”传统信贷模式
小微企业是平安银行对公业务核心客群之一。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平安银行致力于帮助更多民营小微企业走出融资难、融资贵困境。
“平安银行深耕民营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多年,一直以来在进行模式探索和创新,致力于解决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尤其是在近3年的转型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重点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科技引领为核心,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重塑供应链金融,开创增信新模式,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线上极速审批,简化流程,方便客户,既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银行的服务中小微企业运营成本高的难题,从而从成本端促进融资成本下降。” 张小璐表示。
小企业数字金融(KYB)服务体系是平安银行响应国家对民营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创新型成果。该行创新“供应链金融1+N”模式,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客户的交易信息和数据为基础,对中小企业及中小企业主发放贷款,实现客户线上申请、银行系统贷前审批、“线上+线下”贷后管理监控,满足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需求。
自2018年5月小企业数字金融业务全面推广以来,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平安银行小微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单户授信1000万元(含)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4.44%;小企业数字金融累计服务客户近2.7万户,累计发放贷款258亿元。
平安银行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前沿金融科技“重构”了传统信贷模式。针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的特点,平安银行和平安租赁合作,由平安银行提供资金帮助平安租赁购买生产设备,平安租赁再将设备转租给小微企业。每台设备都安装有智能手环,设备使用信息会以区块链方式“上链”,并汇总到平安智能平台进行综合分析。平安银行还借助技术手段对生产设备加装电子围栏,如果设备被移动,围栏就会报警。
“借助智能手环+电子围栏,平安银行第一可以了解机器设备每天的使用效率,第二可以确认设备的安全性,有没有在规定的区域内发挥效能,这就解决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科技手段,银行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它是不是真的在开工。如果机器使用经常达到峰值满负荷运行的话,证明企业的生产情况良好,那么当企业需要追加或继续融资的话,银行就会很快批贷并适当降低融资利率。”张小璐表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