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文化闪耀璀璨的光芒——访宝鸡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武勇超
发布时间:2019-12-25来源: 编辑:
宝鸡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追求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那么,如何让传统文化和优秀文艺作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好作用,在扶贫扶志扶智中激发内生动力?近日,记者采访了宝鸡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武勇超。
记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群众脱贫文化发挥着什么样作用?
武勇超: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立下的“军令状”。在这场输不起的战役中,群众脱贫文化是培根铸魂工程,对于铸牢思想之“魂”、夯实扶贫之“基”、凝聚时代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党的扶贫新理念、新思维、新政策“飞进百姓之家”,让老百姓在享受党的各项脱贫攻坚优惠政策心怀感恩的同时,又能激发“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的内生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文化支撑,也需要树立众多典型,在这些方面宝鸡市有哪些好的做法?
武勇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一个国家的形象和软实力,一个地区的资源和品牌。宝鸡确定了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将脱贫文化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来抓,编制出台了《宝鸡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行动方案》等,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设立了文投基金、担保基金和发展资金,配套了扶持资金,形成了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市场运作、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格局。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中,对那些因身体疾病无法脱贫的群众,由政府兜底保障外,其他群众要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脱贫”的信心和价值观,扶贫不扶“懒”。
记者:宝鸡在建设群众脱贫文化人才队伍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举措?
武勇超:人才是脱贫文化的第一资源。贫困地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文化人才也很紧缺,很多干部身兼数职。因此,我们将制定脱贫文化人才发展的长期规划,通过引导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与相关企业合作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去贫困地区开展专项文化扶贫,形成柔性引才机制,建立脱贫文化人才智库;要扶持和发展业余文艺团体,培养一批基层文艺骨干,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宣教队伍;从扶贫一线和基层选拔文化人才,采取委培、进修等方式强化培训,提高文化人才综合素质,逐步建成一批高素质、创作能力强的文化扶贫人才队伍。我们要用群众听得懂、能理解、能学习的语言和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只有让脱贫文化闪耀璀璨的光芒,让困难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才能根治“等靠要”的思想顽疾,让贫困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奔小康。(陕西日报记者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