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惠民生 药价降了,负担轻了
发布时间:2020-03-16来源: 编辑: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也被称为“4+7”试点,2018年底,我国在11个城市试点25种药品集中带量采购。2019年9月底,试点扩围至全国,两次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平均价格降幅超过50%。从11个城市试点到全国各省份,在25个品种基础上再增加33个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让越来越多的常用药品降价,不断减轻群众看病负担。由于这些药品都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或原研药,百姓的用药质量也得到提高。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执行2019年9月份扩围的中选结果,已有多个省份患者买到了降价后的药品,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治疗腹泻的蒙脱石散、抗生素头孢呋辛酯片、降压药厄贝沙坦片、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2019年以来,这些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超过一半以上。这归功于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
最近,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开始。此次采购针对33个品种,涵盖了多种常用药,包括高血压用药奥美沙坦酯、坎地沙坦酯、吲达帕胺等,糖尿病用药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以及一些抗肿瘤和罕见病用药。中选结果将于近日公布。
药品集中采购给患者带来哪些实惠?请看记者的调查报道。
降价实惠落地了
随着第二批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扩大品种范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药品降价,受益的患者会更多
陈先生是辽宁省铁岭市的一名肺癌骨转移患者,一直服用易瑞沙,通用名吉非替尼。2019年下半年,辽宁省沈阳市吉非替尼每盒从2280元降到547元,比铁岭市便宜1700多元,他便找人到沈阳市买药。最近,他听说辽宁全省实施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在铁岭市也将能买到便宜的易瑞沙,而且还能报销一半多。按每个月3盒用量计算,再报销56%,自付720元,比原来少花5000多元。
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此药在中国已临床使用15年,服药患者人数较多。此次带量采购降价,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近一个月以来,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江西、海南、广西等省区陆续开始全面执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扩围中选结果,即25种带量采购药品中选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9%。目前,多地群众已能开到中选的带量采购药品。由于25种药品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药品较多,需要长期吃药的慢病患者受益非常明显。
阿托伐他汀钙片也是中选药品,价格从39.21元降到2.86元。一名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算了一笔账,随着阿托伐他汀钙片降价,药品费用从每月300多元降至100多元,医保报销后自付费用非常少,负担大大减轻。
2020年,随着第二批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扩大品种范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药品降价,受益的患者面更广。同时,国家带量采购带来的示范效应也在不断扩大。最近,安徽省对18家省属公立医疗机构部分常用药品和第二批抗癌药进行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最终,35个药品谈判成功,价格平均降幅为35.16%;河北省启动“两病”(高血压、糖尿病)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显示,13个中选品种平均价格下降70%。
对于尚未有厂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我国鼓励地方开展集中采购、引导降价。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通知》明确指出,“对未纳入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的药品开展带量、带预算采购”。2020年9月底前,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要率先进行探索。
价低质优是常态
企业报出了较低的价格,但仍有合理利润。对比国外药价数据,很多中选药品价格与国外的价格水平差不多
在国家和地方的药品集中采购结果中,很多人发现,有些药品价格低至每片几分几厘。如此便宜的药品,质量行不行?
记者了解到,药品集中采购是按最小单位报价,而患者购买药品则是以一盒或一瓶为单位,不是按片来购买。很多药品规格是一瓶几十片,因此即使是每片几角几分的药品,一瓶下来价格也是几十元,不算太低。
关于质量问题,实际上“4+7”试点和全国扩围均进行了筛选把关。招标文件明确,药品参与集中采购的申报资格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或是原研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质量水平较高,可以替代原研药,收载入《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
在此次“4+7”试点扩围中,对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2019年4月开始执行的“4+7”试点中选结果,国家药监部门以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为抓手,加强药品生产和流通使用监管,从严实施药品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切实保障药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