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哽咽作别武汉 这些重症专家奔赴下一个“战场”

发布时间:2020-04-30来源: 编辑: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抗疫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

  在武汉已经坚守三个多月的著名重症医学专家童朝晖、邱海波、杜斌立即转战黑龙江,分享武汉疫情防控经验。还有早在2月5日就抵达武汉的焦雅辉也将踏上归途。

  临行前,他们接受了总台专访,有人几度哽咽、有人依依不舍、有人期待明年再来武汉看樱花。

  11

  焦雅辉:武汉是英雄的城市焦雅辉:武汉是英雄的城市

  焦雅辉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

  焦雅辉,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自从2月5日凌晨抵达武汉以来,80多天的“疫线”工作中,她见证了武汉从“危城”逐步复苏的过程。

  3月17日,全国援鄂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湖北。在天津医疗队队员踏上返程路时,焦雅辉为他们送行。她拿起机舱广播话筒,两度哽咽,“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在即将离开武汉时,焦雅辉面对总台央视记者的镜头,再度哽咽。而这一次,是为了武汉这难得的“春天”,是为了武汉这来之不易的“0”。

哽咽作别武汉 这些重症专家奔赴下一个“战场”

  当被问及“武汉给她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她说:“武汉真的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武汉的人民真的是英雄的人民。”武汉真的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武汉的人民真的是英雄的人民

  22

  杜斌:我不会忘记这100天杜斌:我不会忘记这100天

  杜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1月中旬接到任务,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国家高级别专家组,他的责任不只是在一线抢救危重病人,还要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们探索诊疗方案;向中外媒体分享中国抗疫经验。

  1月18日,杜斌赶赴武汉,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6人高级别专家组。

  1月19日,高级别专家组连夜返回北京,第二天就向公众示警,确定了新冠肺炎人传人的现象。

  1月21日,杜斌重返武汉,直奔金银潭医院的ICU病房。病房里,病人的情况让他感到无能为力。

哽咽作别武汉 这些重症专家奔赴下一个“战场”

  到了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撤离武汉,但还有20名继续留守武汉、指导重症救治的多学科专家,其中就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杜斌又将立即转战黑龙江,分享武汉疫情防控经验。

  面对即将告别的武汉,杜斌表示,他不会忘记这短短的100天,最牵挂的就是病人和武汉本地的同行。 不会忘记这短短的100天,最牵挂的就是病人和武汉本地的同行。

  杜斌:当你每天去接触这些病人的时候,其实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有的时候会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改变,开始不单纯是牵挂病人的病情,而要去想得更多一点,比如说他以后会怎么办、他的家人会怎么样。武汉本地的医生其实比我们更辛苦,他们坚持的时间更长。杜斌:

  33

  邱海波:武汉的付出太大了邱海波:武汉的付出太大了

  邱海波,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

  从1月19日驰援湖北至今,已在前线奋战近百天。他科学地提出全国驰援、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创建方舱医院、俯卧位通气治疗等应对策略,为稳定抗疫形势、扭转被动局面作出突出贡献。

  4月初,有组照片在网上“火”了。媒体刊发了邱海波2月20日和3月30日的对比照片,称“抗疫专家一月白头”。虽然他一再跟记者解释“没那么夸张”,只是曝光度的问题,但明显消瘦的脸颊也足以说明以前抗疫的辛苦。

哽咽作别武汉 这些重症专家奔赴下一个“战场”

  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的时刻,邱海波又将转战黑龙江。

  被问及“想对武汉说些什么”时,他说:“武汉、武汉的医务人员付出太大了。我觉得武汉人做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的这种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对于疫情的控制,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掌声和鼓励,他们让我觉得骄傲。”接受采访时,邱海波还想起了这些日子里,妻子对自己的支持和不容易,“她的压力蛮大的,一个人在家,加上腰不好”,但是妻子更明白东北需要邱海波,也明白邱海波的性格,对他的工作给予了更大的支持。武汉、 武汉的医务人员 付出太大了 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掌声和鼓励

  44

  童朝晖:明年我要来看樱花童朝晖:明年我要来看樱花

大家都在评